文献解读

从实验到田间:ARF基因调控机制为玉米育种带来新方向

2025/7/28     浏览次数:    

从实验到田间:ARF基因调控机制为玉米育种带来新方向

在农业生产中,,,,玉米作为全球广泛种植的重要农作物,,,,其籽粒性状直接影响产量、、、品质及收获储存等环节。。硬粒玉米籽粒偏小但硬质胚乳丰富,,,容重高、、、脱水快且耐储运;而马齿型玉米籽粒较大,,,,却因上部胚乳灌浆不足导致籽粒上部塌陷,,,,粉质胚乳占比高,,,,脱水慢、、、、容重低,,,,给机械收获和长期储藏带来不便。。长久以来,,育种专家期望培育兼具马齿型大籽粒与硬粒型优良物理特性(如浅马齿、、、、硬粒外观、、、高容重、、、、快速脱水、、适合机械收获)的品种,,,但由于这两种性状受母体基因型控制且由多个微效基因调控,,,,构建遗传研究群体难度极大,,,,当代基因型需通过下一代籽粒表型判断,,,导致控制马齿型向硬粒型转变的关键基因长期未被克隆,,,,研究进展缓慢。。。

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关于玉米籽粒性状转变奥秘的文章,,该文章于2024年3月发表在Nat Commun杂志上,,文章标题为“An ARF gene mutation creates flint kernel architecture in dent maize”。。。。

01研究思路

该研究以玉米籽粒性状改良为目标,,通过系列实验技术层层推进揭示ARFTF17突变塑造硬粒表型的机制:首先利用EMS诱变技术构建B73突变体库,,结合表型观察与参数测量(如籽粒形态、、、硬质胚乳占比、、脱水速率等)筛选获得硬粒表型突变体fka1-1;通过BSA测序技术定位候选基因,,,,借助等位测试、、CRISPR/Cas9 基因编辑及转基因互补实验验证ARFTF17为关键调控基因。。在细胞学机制解析中,,采用半薄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和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 分析果皮细胞长度、、数量及形态变化,,,明确果皮发育异常与表型的关联。。。。分子机制探究中,,,,通过RNA-seq 转录组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(如 PIN1、、、CHS、、、DFR),,,代谢组学技术鉴定类黄酮等差异代谢物;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(BiFC)、、荧光素酶互补成像(LCI)和 pull-down 实验验证ARFTF17与MYB40的互作,,,通过凝胶阻滞实验(EMSA) 检测蛋白与基因启动子的结合,,,,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(LUC)实验解析基因表达调控关系,,,,结合RT-qPCR和免疫印迹(Western blot) 验证基因转录与蛋白水平变化。。遗传验证阶段,,,,通过MYB40 过表达、、RNA干扰及PIN1突变体实验确证通路功能;最终在育种应用评估中,,,利用田间实验结合籽粒抗破损性测试、、、、含水量及产量测定,,证实 ARFTF17 突变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改良效果。。。。这些实验技术的综合应用,,,从表型筛选、、、、基因克隆到机制解析与应用验证,,构建了完整的研究闭环,,,揭示了 ARFTF17 通过调控生长素和类黄酮代谢影响玉米籽粒表型的新机制。。。

02主要研究内容

(1)FKA1 编码 ARF 转录因子 ARFTF17

为克隆控制fka1-1突变体硬粒表型的基因,,研究人员将其与野生型B73杂交构建F2群体,,,,发现 F3籽粒马齿与硬粒表型分离比约为3:1,,,,表明该表型由单隐性基因控制;通过BSA测序定位5号染色体27-29 Mb区间,,,其中仅Zm00001d014013存在C→T突变,,,导致翻译提前终止,,该基因编码ARF 转录因子ARFTF17。。。RT-qPCR和GFP报告基因实验显示ARFTF17在发育种子的果皮中高表达,,,蛋白在果皮中积累量更高,,而突变体果皮中其转录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,,为无效等位基因。。进一步通过另一个EMS等位突变体fka1-2(同基因终止突变)的杂交实验,,以及ARFTF17转基因互补实验,,,最终证实Zm00001d014013(ARFTF17)突变是硬粒表型的成因。。。。

(2)ARFTF17 通过与 MYB40 相互作用调控下游基因

为探究ARFTF17调控下游基因的分子机制,,,研究首先通过瞬时表达实验观察到ARFTF17-eGFP定位于细胞核,,,符合转录因子的特征;但凝胶阻滞实验(EMSA) 显示,,ARFTF17无法结合DR5启动子或含生长素响应元件(TGTCTC)的 P3 (2x) 片段,,,结合DNA 亲和纯化测序(DAP-seq) 结果(C族ARF无特异性结合峰),,,推测其可能通过与其他转录因子互作调控基因表达。。。鉴于ARFTF17 突变体中类黄酮合成基因显著上调,,,而该通路受玉米P基因家族调控,,,,结合RNA-seq 数据筛选出果皮中高表达的MYB40(其他家族成员不表达或功能异常),,,,进而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(BiFC)、、荧光素酶互补成像(LCI)及 pull-down实验,,,,证实ARFTF17与MYB40存在直接相互作用。。。。为明确功能关系,,,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(LUC)实验发现,,,MYB40可激活CHS和DFR启动子的转录活性,,而ARFTF17与MYB40共表达时,,,,这种激活作用被显著抑制;EMSA实验进一步验证,,MYB40(而非 ARFTF17)能结合 CHS和DFR启动子中的P1核心motif。。综上,,,ARFTF17通过与MYB40互作,,抑制其对下游类黄酮合成基因(CHS、、、、DFR)的转录激活功能,,,,从而调控相关通路。。

(3)ARFTF17-MYB40 模块调控硬粒型籽粒结构

为验证ARFTF17-MYB40模块调控籽粒结构的功能,,在B73中过表达MYB40,,,转基因株系表现出与ARFTF17突变体相似的硬粒表型(顶部凸圆、、、硬质胚乳增多、、、果皮缩短)。。。。通过RNAi沉默MYB40 后,,,ARFTF17突变诱导的硬粒表型被抑制,,,,表明MYB40是ARFTF17功能依赖的关键因子。。。MYB40过表达导致果皮IAA含量下降、、PIN1表达下调,,,EMSA和LUC实验证实MYB40可直接结合并抑制 PIN1启动子活性,,,,而ARFTF17可部分解除这种抑制。。。从MEMD数据库筛选到的PIN1突变体也表现出硬粒表型,,且IAA含量降低。。综上,,,,ARFTF17突变增强MYB40功能,,,,通过抑制PIN1表达和促进类黄酮合成(CHS/DFR),,降低果皮IAA水平,,最终导致硬粒型籽粒形成。。。。

03参考文献

Wang H, Huang Y, Li Y, et al. An ARF gene mutation creates flint kernel architecture in dent maize. Nat Commun. 2024, doi: 

ae8a9e7636e3cb977e6cee011725e14

返回上一步
打印此页
155-5696-9382
浏览手机站
微信二维码
公众号
站点地图